转眼,离广州上一波疫情的风暴眼——荔湾芳村解封已过去了将近一个月,人们的生活很快回归正轨,有人商量着去周边游玩,有人约上亲朋好友茶聚,也有人将感激的目光投向隔壁的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芳村医院(又称广州市慈善医院,以下简称省中医院芳村医院)。芳村封闭封控管理期间,省中医院芳村医院一边严防疫情输入,一边扛起守护周边居民“看好病”的重担,出入院共1005人次、手术174台(其中紧急手术70台,ECMO 2例)、救治危重病例666例、日间化疗335人次、血透621人次……这些数字的背后,是700多名医务人员的付出与汗水。
在德尔塔变异株的疯狂侵袭下,这所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的分院区,也是芳村地区规模最大、综合服务能力最强的三级甲等医院,为芳村人筑起了一道生命屏障。
两次改造隔离病区
5月21日广州市荔湾区爆发疫情以来,全国人民都关注着这里的疫情防控和感染者救治。身在风暴中心,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更是提高了警惕。从接到信息的第一时间,她就和同事们思考并讨论着一个问题:辖区内新冠肺炎之外的其他疾病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谁来救治?怎么救治?

杨志敏等人病房内探讨患者病情
芳村医院有传染病救治的基础及经验。这个2002年才落成的医院,一经投入使用便迎来了非典的考验,为救治患者曾一夜之间建起隔离病区(当年也叫内九科)。随后,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4年H7N9禽流感,以及荔湾区传染病防控常客登革热,该院都是主要救治医院之一。
不少医务人员也有传染病救治的经验。2003年非典期间,杨志敏就冲在抗疫最前线,还作为中医代表奔赴香港,运用中医药技术救治感染患者。中医经典科(内五科)医生多年来运用纯中医药参与甲流、登革热等传染病治疗,科主任颜芳等多位青年医生在2020年还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一起支援武汉新冠肺炎抗疫。
“虽然前几天病例少,但我们意识到,救治需求会随着防控工作推进而迅速凸显,必须早做打算,主动承担起高水平医院的责任。”杨志敏说,这是医院管理者的敏感,更是中医人的担当。
这一判断在发热门诊得到验证。“5月21日广州出现本土确诊病例后,发热门诊接诊人数很快从日常的50多人增加到130多人,救治压力远超出日常诊治能力。”负责发热门诊管理的急诊科主任覃小兰说。她立即向院领导汇报,并由此拉开了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抗疫的改造大幕。
发热门诊患者增多,首先挑战的是救治能力。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发热门诊在2020年底已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建设期间充分汲取了2020年初新冠疫情防治的经验,强化人员培训,按规范配置方舱CT室,引进一台世界领先技术的CT机。“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杨志敏解释,医护人员不怵挑战。
更大的考验是院感防控。“必须做好发热门诊患者、急诊患者与现有患者的隔离。”杨志敏说,由于发热门诊病人往往合并有其他专科疾病,有的需要留院观察,病情较重的患者还需要住院救治。随着发热需留观病人的增加,必须第一时间腾挪病房,改建成为隔离病区,满足发热病人分类管理需求。
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并非专门的传染病收治医院。将普通病房改造为排查发热病人的隔离区,同时符合国家相关院感防控要求,对普通病房的重新划定区域、升级改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杨志敏向医院领导汇报提出改造病房的想法后,得到了医院党委的大力支持。5月29日一大早,杨志敏就找到中医经典科主任颜芳讨论腾挪病房的事情。同时,她叫上负责芳村院区的省中医院医务处、后勤管理处和院感办同事一起到现场调研,按改造图纸逐一确定三区两通道的建设。现场勘察确认后,5月30日,工程队进场。不到24小时,一个有8间独立的单间病房,满足规范一脱、二脱等三区两通道防护要求的隔离病区出现在大家面前,并沿用了当年抗击非典时期“内九科”的“番号”。
能够快速解决战斗,缘于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打的是有准备之仗。“2020年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时,杨院长就请院感办同事对医院做了隔离病区改造的规划预案,并设计了详细的改造图纸。”医务处副处长梁海龙回忆说,因为早就有了图纸,医院的改造才能在疫情紧逼下没有手忙脚乱,“医院还迅速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开设急诊医疗救治的绿色通道,人员管理和分类路径变得更加清晰。”
6月3日下午,广州发布通告,荔湾部分片区实施交通管控,人员只出不进,患者就诊需求只能在区域内解决。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发热与危重患者再次激增,首先感到压力的还是发热门诊。
当时正逢龙舟水,发热门诊候诊区再大的棚子也难以完全阻挡暴雨,路面的积水淹过脚面,医务人员坚持趟着水救治患者,杨志敏心痛不已。“我们的医护人员没有一句怨言,因为正对着花园,她们还苦中作乐,称那个救治区域为‘花园街1号’。”她说,为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就医条件,减轻医护人员压力,也为了落实院感要求,第二次改造立刻启动,扩建隔离病区。
临时候诊区“花园街1号”
这次杨志敏想到的是外科。“这不是个简单的决定。”她说,科室腾挪意味着会影响科室的业务量,原有的工作流程也被打破,她准备了很多动员的话,但一句也没用上,“和前面的中医经典科主任一样,外科主任说道,只要是为了患者,我们全力配合。”
3个小时后,外科患者全部转移到其他科室,然而,“封闭管理导致没有工程队入场。”梁海龙说。医院联系了多家工程队,人员、材料都不能及时进场。困难就摆在眼前,怎么办?“我们既紧急寻找材料,又立即组织本院维修工、电工上场施工。”
尽管困难重重,但仅仅30个小时,第二个隔离病区也改造完成,增加了12个单间隔离病房。从急诊到发热留观再到120重症患者救治,患者进入医院后能够按防疫要求进行分类分流,保证救治的及时性,发热患者的闭环管理越来越顺畅。历经39个日夜,医护人员共筑防疫与危重病人救治的生命堡垒,隔离病区成为了一个移动的ICU。急诊床边胃镜、气管镜、呼吸机、床边血滤、床旁超声、深静脉置管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救治手段全上了,中医药全程参与,中药、针刺、刺络放血、拔罐、耳穴齐齐上阵,中西医完美融合,打造了十年的“金三角”(急诊科、中医经典科、ICU)联合作战,交出了满意的答卷。20张病床,共救治患者238人,其中危重人数178人,占75%;年龄超过80岁的有72人,占30%;来自中高风险地区50人,占21.1%;中医药救治率77.3%,开展中医特色治疗136例次,救治成功率98.7%。
120和急诊科接力战斗
除了发热门诊,最繁忙的地方还有急诊科,这里也是急诊科主任覃小兰的战场。
由于封控管理,患者外出求医基本求助于120,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救护车出车量翻了数倍。覃小兰回忆,最多一天有40多趟救护车进出。直到6月24日解封当天,大家以为可以松口气的时候也没有减少,甚至同一时间有3辆救护车鸣着笛相继抵达,送来3位脑出血患者。
急诊科医生和护士迅速上前,熟练地进行病员交接、核酸采样检测与急救工作。在过去封控的21天里,他们每天面对类似的急救情况,一切都有条不紊。
在救治危重症患者的战斗里,救护车是第一棒。
省中医院芳村医院的救护车与广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协调支援的车辆,共同承担起芳村区域危急重症患者转运救治的重担。“3支120救护车队伍一共配备了18名工作人员,12小时一轮班。他们还要负责消杀等工作。”杨志敏说,芳村片区的其他医院也不时送来危重患者,静谧的城区,救护车笛声成为最响亮的记忆。

夜间出动的救护车
道路被封闭增加了120出车的难度。芳村是广州老城区,有不少老旧小区,地形复杂,街道狭窄,很多地方120车辆无法驶入,医务人员只能下车走街串巷;很多旧楼房无电梯,只能爬楼寻找到患者家里。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上下楼,呼吸比平时困难,走几步路就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动作也显得笨拙,随时有滑倒的风险,这些都增加了搬运病人的难度。
但这些并没有耽搁患者救治。120人员到了患者家中,初步检查和抢救后,他们还要用担架抬着病患走回救护车。病情不等人,急救人员曾遇到4位需要在救治现场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都被抢救回来。
救护车驶入医院的那一刻,急诊医生就是生命接力赛的下一棒。“重症患者几乎扎堆送过来,工作强度非常大。人手不足,我把发热门诊原来4小时一轮班改成了8小时一轮,还是有医生忙得顾不上吃饭。”覃小兰说,进出一次发热门诊区不容易,几乎每一位医生都主动延长工作时间,减轻同事压力,“身体适应了高强度工作,累、渴、饿很容易被忘记。”
急诊科的战斗从来没有轻松一说。6月10日,急诊医生郑杰超就指挥了一次特别紧张的战斗。当天下午3点多,太阳高悬空中,毒辣得可怕。2辆救护车接连驶入医院。第一辆车内是84岁高龄的危险性消化道出血病人,一直呕血,出血量达500毫升,已经进入失血性休克。第二辆车内的40岁患者也是危险性消化道出血,同样一直呕血,呈现意识淡漠、面色苍白、血压偏低等休克表现。
生命危急,一秒不能耽搁。但他们都来自中高风险区域,且均无72小时核酸检测结果,怎么办?郑杰超快速询问急救人员,得知两人当前无发热咳嗽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当机立断,提出先救人,同时严格落实上级部门及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完善核酸检测。
“启动绿色通道!做好二级防护!立即开展抢救!”随着指令下达,值班护士熟练地开通静脉通道、心电监护、扩容补液、抑制胃酸、输血……郑杰超向急诊科主任覃小兰、医务处副处长梁海龙汇报,联系内九科协调床位,将患者都送去内九科实施床旁内镜下止血手术。两位患者转危为安。
不过,直到核酸检测结果出来,确认两人阴性时,他才放下心来。“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要收治近40位危急重症患者,一天工作16个小时也是常态。”他说,每抢救回一条生命,再累都会感到幸福。
据医院统计,6月3日至24日,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接收由120救护车运送的患者645人次,急诊科救治3326人次,其中急危重症666例,开启急诊绿色通道117次,26人次因急性呼吸衰竭使用呼吸机,无一死亡病例。
急危重症病人的希望
如果说急诊科是急危重症的救治先锋,重症医学科(ICU)就是坚实后盾。
芳村老年人多,且不少有慢性基础疾病,起病后不少病人转为重症,因此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抽调多位ICU和其他专科的骨干到隔离病区参与救治工作。
这也是芳村医院“金三角”模式的积极应用。“我们医院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救治优势和经验,探索构建了快速诊治急危重症病人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体系。”杨志敏说,急诊科快速识别及处理、中医经典科治疗热病、重症医学科中西医综合救治,三科联合作战,取得了良好效果。
ICU主任韩云多次参加隔离病区的会诊并到一线抢救,ICU还派出了多位医护骨干协助隔离病区救治,麦舒桃医生就是其中之一。她6月5日自家中返回医院后,每天早上7点多上班,晚上经常忙到11点。“我负责的患者不少都是慢性病加重后送来的,有5位要做床旁血滤。”她说,她最忧心的是一位暴发性心肌炎患者,曾使用ECMO生命支持,“我们全科室的人都关注着这位患者,直到她顺利出院。”
这是一位30多岁的女性患者,5月30日因暴发性心肌炎送到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梁海龙、ICU科主任韩云、内九科主任谢东平组织全院大会诊,运用中西医多手段综合救治。6月1日凌晨1点,患者上了ECMO。杨志敏也十分关注这位患者,每天都会组织查房。8天后,患者顺利脱离难关。“其实,ECMO拔管时我们也遇到了挑战,幸好准备充分,使用动脉封堵器保驾护航,成功拔管。”韩云回忆。
5月31日中医经典科主任颜芳被派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支援,经医院综合考虑,杨志敏调来ICU主任医师谢东平代理隔离病区主任。“谢东平去年也参加了广东医疗队支援湖北,有新冠肺炎救治经验,对院感防控有充分认知,又长期在ICU工作,能够胜任该任务。”杨志敏说,这样既确保中医经典科的运作,也实现了ICU重症救治能力在发热门诊和急诊环节的提前介入,一举两得。
谢东平面对医院的重托和患者的期望,他不敢有丝毫怠慢。“长期以来,我专注于医疗技术,管理方面经验比较少,而且疫情形势紧张,我自己有些担心,怕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他说。
但是他没有让杨志敏和同事失望。参考国家及省卫生健康委关于院感防控和医疗救治的指引,并结合自己援鄂期间的经验。他迅速梳理工作流程,组织人员培训,他严抓院感防控,经常组织考核,考核不通过就在工作群内通报,“有一次群里通报了我,说我更换手套的时机不对,我立刻检讨。”谢东平说到。
他还要求医务人员能以最快的速度识别患者的风险等级,同时处理好急危重症患者分类管理。“我们多节约一点时间,就能为患者多争取一些机会。”他说,医疗救治要求快,疫情防控要求稳,必须时刻在快和稳之间找到平衡。
700多名医护人员的情怀与担当
参与救治的还有其他学科的专家。
83岁的方伯因突发腹痛伴有发热,被外院120送到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发热门诊。值班医生谢平畅看到病历上写着脑梗死、冠心病、房颤、心衰等病史,心里一沉。有着ICU、急诊、心血管救治经验的他知道情况危急,立刻向覃小兰汇报,邀请ICU、麻醉科、心血管科、脑病科、外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外五科主任秦有、副主任医师蔡北源赶到现场,其他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会诊,共同制定了中西医结合最佳诊疗方案。在多位专家努力下,给方伯实施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很快脱离危险。
79岁的曹婆婆也因为一颗结石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她在家中突发晕厥,被120送到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值班医生安排紧急CT检查,判断是输尿管结石合并梗阻性尿源性脓毒症休克——这是泌尿外科最为凶险的疾病之一,病死率为25%-60%。此外,老人还出现了继发的急性肺损伤。曹婆婆来自低风险区,只有1次3天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达不到当时常规手术和收入专科普通病房的要求。泌尿外科主任向松涛第一时间想到了隔离留观病区。随后他组织麻醉科、ICU、内九科、影像科等专家线上、线下会诊。很快,曹婆婆被送入负压手术室,15分钟就完成了输尿管镜取石置管术,然后送到留观病区进行术后观察。此时距离她被送到医院只过去了90分钟。
不久前,方伯和曹婆婆等重症患者先后康复出院。生死关头、一念之间,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条理清晰的分类分区管理模式、急危重救治机制,很好地完成了封控管理期间区域内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仅6月3日至24日就开展手术174台,其中紧急手术70台,2位患者使用了ECMO。
数字的背后是医务人员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承诺,以及对家人的愧疚。
6月3日下午,杨志敏接到政府发布的芳村封控管理通知,立刻组织所有科室主任开了一个碰头会。“会议只开了5分钟,我们决定,让双职工家庭安排一人回家,家里有特殊情况的也先回家。”杨志敏说,然而,不少同事回家后简单安排一下,又纷纷返回医院,参与医院工作。
ICU医生翁燕娜的母亲身体不好,担心自己工作期间母亲有事,托付给了邻居帮忙照料。“我们科室有位同事支援隔离病区,一位同事身在封闭管理区出不来,我不能呆在家里看着别的同事辛苦。”她说。
“我们有700多名医务人员同时留守医院,吃住都是问题。”杨志敏回忆,医院办公室、会议室全都用作宿舍,她还联系了附近的酒店拿到一些住房,保障医务人员休息。她自己却睡在办公室,“根据院感防控要求,医务人员要‘两点一线’闭环管理,我们只有一点,就是在医院。”
“我们每一位医生都把疫情期间的坚守视为平常,把防疫工作视为己任,把救治患者视为责任,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且温暖的绿洲。”杨志敏说,医院管理人员的辛苦也不遑多让,每天早中晚至少召开三次会议,了解一线医务人员需求,“每次会议都围绕防疫与临床一线的需要,最重要是解决问题、措施到位。”

芳村解封后,人们生活回归正常
随着6月24日芳村片区解封,省中医院芳村医院的特殊使命也告一段落。芳村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救护车不再是最受瞩目的车辆,医务人员依旧忙碌着,送别一批又一批康复的患者,然后迎接新的挑战。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 宋炳军 王璐 贺林平